云南完成首例EV
9月22日,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(下称:省一院)开展了全省首例血管外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(EV-ICD)植入术。“这个设备既像给高危人群心脏旁加了个‘监视器’,也像多了一台随身携带的‘除颤仪’,能24小时监测心跳,一旦发生危险心律失常,这台设备就会自动除颤抢救。”省一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范洁介绍,该技术是目前防治心脏性猝死最有效的措施。
心脏性猝死是指由心脏原因导致的突然死亡,也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凶险的类型,患者抢救成功率极低。传统的方式,需要通过静脉将除颤电极导线送入右心室,长期可能存在感染、血管损伤、导线故障等风险。
“血管外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(EV-ICD)植入术的创新,在于避开了血管和心脏内部。”范洁表示,手术只需在胸骨下开一个小孔,将电极导线置于心脏外部的胸骨后间隙,除颤器主机则埋藏于皮下。整个系统完全不进入血管和心脏,极大降低了长期并发症风险。同时因为电极所需除颤能量低,具有约11年的预估使用寿命。为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,提供了更微创精准的预防和治疗方案。
展开剩余57%本次接受手术的患者刘先生,十多年前就因为心梗放置了支架,最近反复胸闷不适。来到省一院检查后,心脏超声显示他的心脏射血分数(EF值)低于35%,属于心脏性猝死高危人群。“心衰,心梗放过支架、但EF值低,曾经因为心脏骤停被抢救过来,这三类人群都属于心脏性猝死高危人群,适宜开展血管外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(EV-ICD)植入术。”范洁说。
范洁团队与刘先生及家属沟通后,给刘先生进行了详细检查,把这个重约77克、形似小盒子的血管外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刘先生体内。手术1小时完成,术后患者恢复迅速,麻醉清醒后即可下床活动,做核磁共振检查也不受影响。
“该技术于一年前在美国上市,我国于近日才正式批准应用于临床、纳入医保。9月22日,全国首批仅5家医院完成了7台血管外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(EV-ICD)植入术,我们医院就占了其中2台。”范洁介绍。
“目前,公众对心脏性猝死的认知仍不足。”范洁呼吁,“许多患者存在侥幸心理,不愿为预防性治疗投入。实际上,一旦发生心脏性猝死,生存机会极低。我们希望更多高危患者能主动筛查、及早干预。”
该技术是目前国际最前沿的心脏性猝死防治手段,通过微创方式将除颤系统置于心脏外部,显著降低传统手术风险,为高危患者提供了更安全、长效的“生命保险”。此次手术的开展,是云南省心血管疾病治疗能力提升的重要体现,使云南省在该技术的临床应用上与全国同步,也为西南地区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提供了与国际同步的防治选择。
来源:都市时报
全媒体记者:王柔 供图
编辑:姜蕾
审核:王海涛
二审:钟玲
终审:许建龙
发布于:云南省
